远征将军洲:终于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发布者:gaoyun发布时间:2021-07-05浏览次数:1228

1962年初开始,江西省委、省人委计划把新建县昌邑乡的瓜州农场并入恒湖垦殖场,上交江西省农垦厅直管。为此要求共大另外开辟新的农场。在江西省委、省人委的支持下,拨款100万元在将军洲为共大重建农场。1964年春季,瓜州农场正式脱离共大并入恒湖垦殖场。

1962年冬,在省委、省人委的关怀和支持下,共大总校动员全校两千多名员工和一千多名共大分校的学生,雇请了部分民工,累计达四千人的队伍,苦战一个冬天, 建起了一个崭新的农场---江西共大将军洲垦殖场,从此共大师生的粮食自给自足有了保障!极大地帮助了江西共大总校的巩固与发展壮大,也为江西共大总校建立学校、农场、科研基地三结合创造了条件,走出了成功之路。

将军洲是南昌东面鄱阳湖滨的一个荒洲。有人说历史上是曹操屯兵的地方,也有人说是孙权屯兵的地方,由此叫将军洲。历史上将军洲就是荒芜人烟的沼泽地带,一眼望过去是看不到边的杂草和芦苇。湖水涨时,洲地淹没于水中,湖水落时,洲地变成沼泽。在这里水中有血吸虫,空中有苍蝇大蚊子,地上有各种各样的虫类。在这垦荒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在将军洲垦殖场工作的很多师生不仅艰苦劳累,后来都感染了血吸虫病。有较多师生为此多次治疗血吸虫病,治疗血吸虫病药物对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当时师生身体都不太健康。在将军洲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师生们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建立了将军洲垦殖场。当时将军洲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住房,他们就用仅有的每人平均四、五根毛竹搭起人字形的架子,割来茅草搭成简易的草棚。一旦下雨,上面漏水,下边冒水,大家只好挤在一起蹲着过夜。将军洲的冬天,也是相当的冷,有时下雪、封冻,为此师生们只有以劳动取暖。

那时的师生关系特别的好。在将军洲垦殖场一般分辨不了哪是教师,哪是学生。那时教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产劳动中,教师是学生的表率,什么活最脏最累,教师带头冲在前面,什么活最危险,教师主动承担。

有一次,一个排修理一个旧草棚,原来的竹架子,因为时间过久不牢固,导致移动竹架子即将倒下来。这时一个老师抢上前去,用力顶住架子,猛喊:“同学们躲开,架子要塌下来了!”结果老师受伤了,学生们无恙,学生们都很感动。

还有一次,一个老师生病了,组织上照顾他,给他买了几个鸡蛋。当他听到一个同学也病了,立刻把鸡蛋送给了那个同学,那个学生经打听才知道是老师将鸡蛋让给自己吃,非常感动。

1962年冬至1963年初,那时将军洲垦殖场粮食供应很少,缺油少菜,十分困难。但广大师生没有怨言,没有开小差,没有掉队。广大师生同甘共苦,捧着一颗心,劲往一处使,靠自己的一双手、一双肩,筑土一百五十多万方,修筑了长9公里,底宽50米,高6米的拦湖大堤。建成了两个中心排灌站,开挖了中心排灌沟和环形排灌沟,围垦了454公顷(六千多亩)的土地,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粮食基地----将军洲垦殖场。

为了确保围堤安全,其后师生们又陆续在围堤外坡贴了水泥预制板护坡。在堤上建起了安全、稳固的粮食仓库,添置了水运龙头船和驳船,解决水运粮食问题。

1963年底,在严重秋旱的情况下,因为有将军洲垦殖场提供了180万公斤粮食的供应,因此江西共大总校的粮食总产量达到230万余公斤,完全实现了粮食自给。学生口粮定量也由过去的每月14公斤增加到每月18公斤,劳动期间还增加到每月22.5公斤,教师、干部的粮食定量也增加到每月18公斤,而且学校还有50多万公斤的粮食结余,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解决师生员工的肉类供应问题。

1964年底,将军洲垦殖场现有农工四百余人,学生791人,教师35人,共分五个连队。饲养耕牛103头,猪410头,拖拉机13台,粮食产量达到250万公斤,不仅粮食自给自足,还年年向国家缴纳余粮。建有电力排灌站两个,农业生产达到半机械化。至此江西共大总校粮食已经能够全部自给自足,主要得益于将军洲垦殖场的供应,因此将军洲垦殖场被称之为“共大粮仓”。

改革开放后,在江西省委、省政府协调下,198812月,天博·(中国)官方网站与南昌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19899月将将军洲垦殖场移交给南昌市水产局管理。自此江西共大将军洲垦殖场完成了历史使命,光荣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淹没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深深地印在共大总校师生的青春与回忆中,散发着淡淡的涩味与甜蜜……




作者:档案馆  刘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