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办学历史溯源于五大发祥学校,其中新中国成立前的四支发祥学校(江西实业学堂、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国立中正大学、私立信江农业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并入了两大组建学校(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之中,延续着江西高等农业教育事业。
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6月6日,南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陈正人任主任,陈奇涵、邵式平任副主任。6月9日,南昌市军管会文教接管会派部长李凡夫带工作组接管国立中正大学。6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教育厅成立,6月25日,全省大中专院校接管工作基本结束。8月1日,国立中正大学改名为“国立南昌大学”。8月27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出“教字第一号通令”,公布《江西省教育改革方案》,其中规定以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国立南昌大学为基础,与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省立农业专科学校、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南昌大学”。
1949年9月6日,南昌大学成立改革委员会,由艾寒松、农康、魏东明、吴允中、郭庆棻等19人组成,艾寒松任主任委员,农康任副主任委员。9月26日,开始招生,全校共招生2400人。开学时,省委书记陈正人、省政府主席邵式平亲临讲话。1949年10月23日,南昌大学校部迁往松柏巷原省盐务局(省委党校校址)。1950年2月,江西省政府决定,恢复八一革命大学,南昌大学独立设置,3月将城东青山湖畔的老飞机场,以及青山湖东岸的一部分计100余公顷的地方划给南昌大学作为新的校址。至此,南昌大学从望城岗全部搬入新校址。
南昌大学的农学院在南昌莲塘设有教学、实习基地,有工人12人,水田30亩、旱地15亩。1950年,农学院迁到南昌大学校部,为此,在彭家桥附近征购农田一百余亩作为教学、实习基地,牧场仍设在莲塘。1951年,学校接管了庐山林场的白鹿洞实习林场,面积约400亩,栽有苗木3万余株。
1951年5月,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南昌大学增设师范部,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师范部设有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体育等专科班,学制三年。图书馆藏书6万余册,期刊2万余册。
南昌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当时中正大学的教师大部分留在南昌大学任教。据1951年统计,全校职工545人,其中教员244人,教授63人,副教授59人,讲师37人,助教83人,职员119人,兼职教授10余人,其他工作人员185人。
1952年2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组织成立校务委员会,负责领导学校工作。刘乾才为主任委员,蔡方荫、杨惟义、郭庆棻、魏东明为副主任,秘书长魏东明兼,黄野萝为委员兼教务长,戴鸣钟为委员兼总务长。学校任命蔡方荫为工学院院长、杨惟义为农学院院长、郭庆棻为理学院院长、魏东明为文法学院院长。至此,南昌大学改革委员会工作结束,艾寒松等撤离学校。
1952年10月,中南区高等教育局经会议决定,南昌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兽医专业,江西兽医专科学校,河南、湖南、广西三所农学院的兽医专业,南昌农业专科学校(原信江农专)合并,成立江西农学院,1953年迁校址南昌县莲塘。1953年7月17日,经中南行政委员会批准,1953年10月29日中央批准,江西师范专科学校筹委会成立。1953年10月,南昌大学正式撤销。1953年11月9日,以南昌大学师范部为主体成立江西师范学院并正式开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文、历史、艺术,校址沿用南昌大学校址。
1952-1953年南昌大学在全国院系大调整中15次“输出”:1952年10月,畜牧系输入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森林系输入南京林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1952年底,农业工程系、农产制造系输入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采矿工程系输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化学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输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中文科、史地科输入华南师范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水利系及专科输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1953年10月,物理系、化学系、中文系、俄文系输入武汉大学;数学系、生物系、英文系输入中山大学;体育科输入中南体育学院(现武汉体育学院);俄文科输入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电力部分输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电机工程系输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材料力学输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教育系、中文科输入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输入中南财经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此次大调整中,共调出学生1233人,教师159人,职工257人。
在1952——1953年的全国院系大调整中,江西省顾全大局,为全国特别是华中、华南地区的教育事业的促进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江西的高等教育事业损失巨大。南昌大学历时四年(1949.8——1953.10),是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共设置过5个学院22个系,共培养毕业生(不含短期培训,含中期选拔参加工作)2362人,其中本科生1119人,专科生1243 余人。
南昌大学校徽
南昌大学印章
南昌大学校车
作者: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刘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