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学院的前身是1940年创立的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1949年8月1日改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本着“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1952年10月,中南区高等教育局决定:以南昌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兽医专业为基础,与江西兽医专科学校,河南、湖南、广西三所农学院的兽医专业,以及南昌农业专科学校(原信江农专)合并,成立江西农学院。
成立之初,学院下设农学、兽医2个系,农学、兽医2个专业,学制4年。农学系主任周长信,兽医系主任林启鹏。同时保留了2年制的农学科和兽医科的各一个班。1953年成立中技班,中技部主任曹兢渊。原南昌大学农学院师生在原址上课,1952年11月,河南、湖南、广西的师生到新校址(莲塘伍农岗)上课。至1953年全体师生搬迁至莲塘,合并工作才结束。
成立之初,学院实行院长领导下的院长、教务长、总务长和系(科)三级负责制,1956年起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首任班子:院长杨惟义院士,党支部书记张任之(兼副院长),副院长兼教务长黄野萝,总务长向壔。学院成立之时,合并来的学生有约350人。1953年2月,学院首次招生,农学、兽医各招1个本科班、2个中技班,共招生学生约240人,学校约600人。
学院师资力量较强,教师中专家、学者多,结构也合理,在全国农学院、全省高校都算师资比较雄厚的。时有正副教授26人,讲师25人,干部职工80余人。教授中不少是国家二、三级教授,本学科全国学术带头人,副教授大部分是全国知名人士,讲师中不少是出类拔萃的学术骨干。
在教学上,坚持以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原则,强调学生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为此,学院实习农场扩大到莲塘澄碧湖两岸的彭家、王家、塔田、北岗、红壤和涂家等大队,耕地面积达400公顷。除兽医院、牧场外,还建立了农机修配厂、园艺加工厂、园艺场、作物标本区等。还与校外十几个单位建立联系,提供实习基地。同时学院在用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为生产、为社会服务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杨惟义积极投身血吸虫病防治、防治水稻螟虫、新疆调查治虫、越南调查指导治虫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江西防治牛、猪、家禽等疾病,保障百姓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自编教材和参编教材方面成绩显著:在当时“以学习苏联为主要”的历史背景下,本着科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独具匠心。1955年初,高教部召开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的畜牧、兽医、造林和森林经营四个专业的教学大纲编审会议,向壔、周正、樊璞、邹峄等参加。向壔、邹峄等编著的《家畜生理学》,施珍、肖文俊、刘隆旺等编著的《棉花栽培学》都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重要交流参考书...。杨惟义、周长信、林启鹏等领导都要求教师要把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及时编进讲义或教材。
科研方面成就突出:1956年施珍的“棉花三次培土可大幅度增加产量”的理论影响全国,苏联农业科学院邀请他去苏联访问并成功访问、考察。杨惟义首创的“三耕治螟法”。经江西省政府推广,江西的白穗率普遍降低,提高粮食生产。黄野萝接受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委托,对江西土壤的理化性质、耕作能力、宜种作物、开垦方法作了系统研究...。“耕牛血吸虫病的研究”、“牛病诊断治疗”、“仔猪白痢防治”、“中兽医”、“家畜生理和兽医药理”等都有重大科研成果。
1959年时,在系、专业设置上增设并调整为农学、牧医、园艺、农机、土化5个系,农学、土化、植保、畜牧、兽医、园艺、农机茶叶、蚕桑、农业经济、农业物理11个专业。是年招收本科生400余人,中技160余人,当年在校生1870余人。1961年因“高教六十条”调整为农学、牧医、园艺、农机4个系,农学、土化、植保、畜牧、兽医、园艺、农机7个专业。1962年9月始,农学、植保、兽医专业招收研究生,为江西高校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学校。1961-1966年是学院开创新局面时期,到1965年底在校生达1900余人(含研究生),江西农学院已成为国内较有影响的高等农业学府。1965年12月在农业部举行北京大学等10所高校座谈“半工半读、社来社去”的经验会议上,杨惟义汇报了江西农学院的经验和打算。
1966年7月,由于“文化大革命”学院停止招生。1968年5月成立江西农学院革委会,1968年10月全部在校学生被派往将军洲垦殖场、矿山接受再教育,绝大多数教师干部下放到宜春地区9个县的农村锻炼。1969年9月,江西革委会决定:江西农学院撤销,并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江西农学院办校17年,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4829名毕业生,其中本科生4449名,中技毕业生320名,研究生60名。
作者: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刘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