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5月26日,全校师生喜迎解放军进驻国立中正大学(以下简称正大)。6月9日,南昌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李凡夫带领军管小组接管了国立中正大学。6月16日,军管会改派农康为军代表,带领石田、阎善福、沈永福进驻正大,他们很快就召集学生会、应变会、师生代表进行了座谈,还与相关人员进行了访问,了解情况,商讨学校接管工作。
1949年6月23日,正大接管委员会成立,委员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代表各1人,职员、工警代表各1人,学生代表2人组成,农康为主任。主要任务为接收并改造正大,稳定学校秩序。农康在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上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前中正大学,由反动统治下的大学,变为人民的大学。”全部接管工作进行了七天,于6月30日结束。
接管会完成接管工作后,学校成立了“研究学习委员会”,行使学校的行政事务职权。研究学习委员会主任为刘乾才,副主任吴士栋、郭庆棻,其它委员由正副主任自行聘请。
国立中正大学是以蒋介石的名字命名的,谁都知道这个校名非改不可。1949年6月底,在广泛征求意见和酝酿中,全校师生提出了不少校名,如“八一”“南昌”“人民”“江西”“庐山”、“红旗”“新华”“洪都”“赣江”等。
其中提议较多的是四个方案,第一方案称“八一大学”,南昌八一起义建军,学校又在南昌,名副其实,富有政治意义。第二方案称“江西大学”,原中正大学是江西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改为江西大学,名正言顺。第三方案称“庐山大学”,中正大学的永久地址曾经定于庐山。第四方案称“南昌大学”,因为办学属地为南昌市。
针对以上四个方案,军代表召集了部分师生代表进行座谈,会上各抒己见,争论热烈。最后,农康听取大家意见后郑重表态,第一,已经有一个江西八一革命大学,不能再来一个八一大学,容易混淆。第二,中正大学是国立的,生源不限于江西,今后也应该是国立的,争取向全国招生,故称江西大学不妥。第三,中正大学的永久地址虽曾经定于庐山,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不现实,上级已确定大学迁往省城,称庐山大学显然名不副实。第四,主张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是因为校址在南昌,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地,是江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是古代著名的文人荟萃之乡,所以正大改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应该是最佳方案。农康的建议得到了与会师生的一致赞同而获得通过,报上级获得批准。
1949年7月24日,南昌市军管会发出通令:“根据中正大学及中正医学院大多数教职员、同学、工友提议,并经上级批准,中正大学改为南昌大学,中正医学院改为南昌医学院,8月1日起改称上述新名称。”1949年8月1日,国立中正大学奉命改名为“国立南昌大学”。
1949年8月27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出“教字第一号通令”,公布《江西省教育改革方案》,其中规定以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国立南昌大学为基础,与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省立农业专科学校、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南昌大学”。
1949年9月6日,南昌大学成立改革委员会,由艾寒松、农康、魏东明、吴允中、郭庆棻等19人组成,艾寒松任主任委员,农康任副主任委员。1949年9月11日,经江西省教育厅呈报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国立中正大学”正式更名为“南昌大学”。
1949年9月26日,南昌大学开始招生,全校共招生2400人。开学时,省委书记陈正人、省政府主席邵式平亲临讲话。1949年10月23日,南昌大学校部迁往松柏巷原省盐务局(省委党校校址)。1950年2月,江西省政府决定,恢复八一革命大学,南昌大学独立设置,3月,将城东青山湖畔的老飞机场,以及青山湖东岸的一部分计100余公顷的地方划给南昌大学作为新的校址。至此,南昌大学从望城岗全部搬入新校址。
校务主任刘乾才
原南昌大学毕业证
作者: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刘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