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踔厉奋发,十年笃行不怠。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现代林业事业发展和乡村振新战略,收获了砥砺前行的硕果。
树立“一面旗帜”,在党建引领上站排头
学院党委坚持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建工作引领学院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创新和完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
筑牢党建工作基础,用好党建工作“指挥棒”。学院先后制定了党委会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班子联席班级制度、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联系班级和班委联系同学等制度,为学院党建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制度基础。
强化党建责任落实,念好党建工作“紧箍咒”。学院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工作职责明晰,分工协作机制顺畅有效。院党委与各党支部逐级签订党建工作责任书,明确集体责任、第一责任、具体责任和直接责任,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学院党委其他成员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带头遵守执行各项规定,自觉接受党委、党员和群众监督,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强化党员政治素养,树立党建工作“风向标”。学院坚持把党组织经常性学习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多措并举、创新方式,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推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学院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总要求,采取“五到位”原则,把好党员入口关、教育关、管理关、服务关,确保党员发展质量。
抓好组织宗旨践行,把握党建工作“落脚点”。学院坚持党建工作和日常业务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把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紧密结合。学院建立了院领导联系班级制度、院领导“双体验日”活动、院领导谈心谈话制度、退休教师荣休制度、重大节日慰问等制度,丰富党建内涵,创新党建形式,切实将党建工作的落脚点放到服务广大师生上来。
围绕“两个主体”,在学生培养上见实效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统筹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本科生教育。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大力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践行“四个回归”,秉承“教研相长、德能并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打造符合“新农科”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系列探索与实践,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人才。
十年来,学院构建了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了一批“课程思政”课程,2门课程获批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课程获批江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学院注重实践育人成效,在各专业全面实施“大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性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建有12个校内教学实训基地,124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共获批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36项,出版教材、专著39本(部),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抓手,完善“林学实验班”试点工作,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近五年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立项15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学院本科生考研升学率由2012年的10%增长到现在35%左右。
研究生教育。学院坚持以培养新时代林科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林业行业特点,开展了新时代林科研究生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改革,构建了“融合、协同、联动”的林科研究生实践育人体系,形成了“六结合”实践育人模式,在实践育人理论、培养研究生林业情怀、优化实践育人资源、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十年来,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2年的70名增长到现在的223名,研究生招生数增长222%。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资源快速提升,研究生课程100%融入思政元素;新增省部级优质课程10门、省部级教改项目29项,发表教研论文50余篇;平台基地增数量提质量,有校内实践平台7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野外台站12个,省级科技小院3个,校外试验基地15个;组建科技特派团20个,科技创新团队11个;导师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新增导师56人,新增国家及省部级人才21人;获各类省部级以上荣誉30余人次,学术组织任职29人次;获批纵横向项目135项,发表论文347篇。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院获省级优秀硕博士论文17篇,12篇博士论文抽检合格率达100%,一次性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显著提高;2014-2020年全校共获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全部来自本学院;潘洋刘、张成等先后获2018年、2021年全国林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和铜奖;2020年廖光联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叶学敏等一批学子获梁希优秀学子奖;2021年廖光联、张成分别获首届江西省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和“十佳实践之星”等;硕士生继续深造比例、硕博士继续从事林科类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林业情怀显著增强。
2013-2022年学院研究生规模变化情况
致力“三足鼎立”,在科学研究上求突破
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优化顶层设计和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大林学”和“大园林”两大学科布局,立足于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申报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坚持依靠科学研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打造学院核心竞争力。
科研平台。科研平台是学科建设,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十年来,学院林学学科从省高水平学科到省一流学科,再到省一流高峰特色学科。学院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9个,校级研究院、研究所、研究中心等平台11个,建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科研平台数量逐年增加,极大地支撑了学院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
科研项目。十年来,学院以国家级科研项目为代表的科研项目总量及质量持续提升,重点项目与重大项目实现了较大突破。2016年以来,学院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5项,合同经费2707.036万元;国家部委项目25项,合同经费3015.69万元。十年来,学院共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1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4项,累计获批项目经费 10199万元。这些为学院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研成果。十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30余部,获得专利百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8项、三等奖2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这些科研成果的产出,有力推动了学院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参与度和贡献度,学院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近五年获得的省部级及以上代表性科研奖励
序号 | 项目名称 | 奖项名称及等级 | 项目完成人 (署名次序) | 获奖时间 |
1 | 丘陵山区杉竹林地力提升与高产高效高值协同培育技术集成及示范 | 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陈伏生(1) | 2020年度 |
2 | 江西特色植物萜类资源高值化利 用关键技术与应用 | 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王宗德(1) | 2018年度 |
3 | 能源树种——晚松繁育及其生物质能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 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刘苑秋(1) | 2019年度 |
4 | 南方城市森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及环境驱动机制 | 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陈伏生(1) | 2018年度 |
5 | 樟科植物资源选育与香料成分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 陈尚钘(1) | 2021年度 |
6 | 生态文明江西试验区人工林结构优化及提质增效的技术集成与示范 |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 陈伏生(1) | 2019年度 |
7 | 武功山退化草甸土壤植被互作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 | 牛德奎(1) | 2019年度 |
8 | 萜类木本植物资源的筛选、培育与高效高值加工利用 |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 陈尚钘(1) | 2016年度 |
9 | 亚热带人工林经营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原理与应用 | 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 陈伏生(1) | 2016年度 |
坚持“四方引才”,在队伍建设上出实招
学院坚持“以高层次人才支撑学院高质量发展”人才工作目标,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领导,聚焦制约学院发展的关键问题,突破思想观念束缚,切实解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拔尖人才。
学院按照“精准识才、主动引才、科学育才、热情待才”的人才工作方法,实行“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建立“多维一体”引才机制,发挥多元资源优势,增强人才吸引力,做大师资总量,做优人才质量。十年来,学院教职工总量从104名增长到现在的149名,增长43.27%,其中博士由34名增长到现在的82名,增长142.2%。涌现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省教学名师、省金牌导师、省模范教师、省优秀共产党员、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等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实现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的人才梯度建设,引领一批批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成为业界翘楚,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尊重与认可。
展现“五彩缤纷”,在文化传承上树形象
一直以来,学院坚持以营造优秀学院文化为抓手,以树立品牌文化为目标,积极打造学院特色,提高文化育人水平。学院一方面坚持造林绿化与林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推动林业事业发展,另一方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逐渐凝练成“铸绿筑梦 树木树人”的学院文化。
学院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并将之融入到人才培养之中,不断提高文化育人成效。学院有以“亚热带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教学团队”为代表的“坚守、坚持、传承、发扬”的团队精神;有毕生树人,白首不渝,捐资百万助学的杜天真教授;有捐献个人全部资产设立奖学金,襄助学子成才的吴清坚教授;有一次性捐赠20万元设立“林学励志奖学金”的郭晓敏教授等。另外,学院尊师、爱师、重师,全方位关爱教师的氛围逐渐浓郁。学院每年召开新进教师座谈会,采取“老带新”结对子方式,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学院领导定期与教师谈心谈话,了解教师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切实做到关心老师、理解老师;对于退休教师,学院会举办“退休教师荣休仪式”,在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慰问退休老教师。学院还建立了领导班子联系高层次人才、教工支部委员联系党员等制度。学院还特别重视选树教工先进典型,如召开“林学精神传承 师德师风典范”——杜天真教授师德师风传承研讨会曁新教师欢迎会等,切实发挥“头雁效应”,示范引领带动全院教职工同心同德,勇毅前行。
学院在生活上真心为教师分忧,事业上倾力助教师成才,培养出了一支业务过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师资队伍,激励他们以更大的工作热情,在“铸绿筑梦 树木树人”工作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深化“六通四达”,在交流服务上有作为
十年来,学院坚持把对外交流合作与服务社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采取多项有力举措,深入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与社会服务,在推动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院的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对外交流与合作。学院加强与国际一流林业院校交流合作,推动学科专业国家化,推动科研国际协同创新。如与加拿大UBC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建立联合科研攻关平台,2019年在南昌成功主办“森林资源培育 和保护”国际学术会议等。推动教师队伍国际化,鼓励教师申请国家公派留学基金并设立院专项经费资助师生出国访问交流或联合培养,近年来,有近30位教师赴海外开展访学交流,40余位教师担任国际期刊编委或审稿人,柔性引进美国王高峰教授、Evan Siemann教授、澳大利亚Hans Lambers院士、加拿大Cindy Prescott教授等国际知名林学家授课任教。实施学生多渠道国际化培养行动,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学科建设经费等,开拓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短期研修和国际交流,近5年来,8名研究生和3名本科生赴美国、加拿大开展联合培养,11人次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报告或提交墙报,2名本科生在第 15届国际青少年林业比赛中成功晋级决赛;新冠疫情期间主动融入全球林业教育“云”平台,80余名学生参与加拿大UBC大学林学院林学类在线网络课程学习,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开展了“3+1” 校际本科生学分互认,扩大学生国际视野。 实施“一带一路”融入行动,积极拓展同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吸引加纳、巴基斯坦优秀国际学生来院攻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邀请埃塞俄比亚、加纳等国的农业科技官员专家来校考察林业教育和盆景制作等,增强天博·(中国)官方网站林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社会服务。学院在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建立了“人才共育、质量共担、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林科研究生培养机制;将行业从业人员知识更新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切入点,培养新型职业林农;为社会输送的近万名林业人才遍及全省所有市县。围绕竹类、油茶、樟树和松杉林等方面,开展了良种选育、高效培育、高值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产出了一批高水平林业创新成果。学院构建了以国家林业科技创新联盟、省级强县富民科技特派团、省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团、林业智库为核心的社会服务体系,开展了多维度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建设了一批直接面对基层林农的科技示范基地,打造了多处具有特色的秀美乡村样板。近年来,通过举办各类“三农”人才培训班培训林农 2 万余人,推广科技成果 31 项,面积 300 余万亩,为竹产业、油茶产业、木本香料产业、森林康养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等做出了贡献;结合教学实践,完成城乡规划与设计项目,为”生态江西“和“秀美江西”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望熠熠十年路,携手乘风再起航。新思想指引前行方向,新征程激发奋斗热情,林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也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承“铸绿筑梦 树木树人”的理念,注重人才培养成效,加快学科建设,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努力开创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供稿:林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 审核:刘纯青